近日,江西景德镇浮梁县瑶里古镇上演现实版 “猫鼠游戏”:村民在社交平台广发 “逃票攻略”,指引游客从第二座桥、后山小路等 13 条免费通道进入景区,甚至在入口处张贴告示与收费人员对峙。这场 “村民对抗景区” 的风波,让 #瑶里古镇逃票指南# 登上热搜,阅读量超 5 亿,网友惊叹:“现在连古镇都要‘闯关’了?”
事件回放:30 元门票引发 “巷战”,村民民宿生意暴跌 70%
7 月 10 日,瑶里古镇突然在村口设卡收费,入村 30 元、套票 110 元的新规让村民措手不及。“我们世代居住的地方,突然变成了‘收费牢笼’。” 村民吴先生经营的民宿往年旺季天天爆满,如今入住率不足 30%,“游客来电第一句就是‘是不是进村要交钱’”。
更让村民愤怒的是,景区对走亲访友的外来人员同样收费。68 岁的张阿婆抱着孙子回村探亲,被拦下要求支付 30 元,“我儿子住在村里,凭什么收我钱?” 冲突中,村民自发组成 “引导队”,带着游客绕行后山小路,甚至用三轮车分批转运。执法记录仪画面显示,7 月 12 日当天,至少 500 名游客通过 “秘密通道” 进入古镇。
行业迷局:门票经济困局下,古镇成了 “围城”
瑶里事件折射出全国古镇的共性困境。数据显示,国内 80% 的古镇门票收入占比超 60%,部分景区甚至高达 90%。这种畸形模式导致三大矛盾:
利益分配失衡
丽江玉湖村通过 “党组织 + 村集体 + 企业” 模式,将旅游收入的 40% 用于村民分红,2024 年人均分红超 1800 元;而瑶里村民透露,景区从未与他们协商分成,“我们开民宿、卖特产,景区收门票,钱都进了旅游公司腰包”。
管理简单粗暴
乌镇通过 “门票 + 住宿 + 会展” 模式,将门票收入占比降至 30%,综合收入超 17 亿元;反观瑶里,除了设卡收费,未提供任何增值服务。游客投诉:“花 30 元进村,就看到几个老房子,连讲解都没有。”
公共属性丧失
中国农业大学吴昭军副教授指出,古镇道路若承担公共通行功能,强制收费涉嫌违法。浙江宁波姚张村 “围路收费” 引发争议,最终因违反《公路安全保护条例》被叫停。瑶里村民质疑:“我们的生活道路被圈起来收钱,这和拦路抢劫有什么区别?”
争议升级:民生诉求 vs 商业开发,谁在透支古镇未来?
舆论场呈现撕裂态势:
挺村民派:“古镇是他们的家,凭什么被收‘过路费’?” 网友 “@旅行小马” 晒出自己被村民带领逃票的经历,“阿婆带着我走后山,还给我摘野杨梅吃,这才是古镇该有的温度”。
挺景区派:“维护古镇需要钱,免费开放只会让古迹加速破败。” 景区运营方称,收费用于古建筑修缮和环境整治,但村民反驳:“收了钱也没见修房子,村里的青石板路还是坑坑洼洼”。
专家指出,这种对立折射出更深层矛盾。华南理工大学林辉煌研究员表示:“当古镇从‘生活共同体’变成‘商业飞地’,村民自然会用脚投票。” 凤凰古城 2013 年收门票后游客锐减 60%,最终被迫取消收费,正是前车之鉴。
破局之路:从 “门票经济” 到 “共生经济”
古镇的未来,藏在 “利益共享” 的钥匙里:
社区参与机制
丽江玉湖村将旅游收入的 45% 分配给村集体,用于基础设施和村民分红,2024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 365 万元,五年翻十倍。这种 “村民变股东” 模式,让保护与开发成为共同事业。
业态创新突围
乌镇通过开发戏剧节、互联网大会等 IP,将门票收入占比降至 30%,住宿、会展等综合收入占 70%。瑶里完全可以依托陶瓷文化,开发陶艺体验、古法制茶等项目,让游客 “为体验买单” 而非 “为进门买单”。
弹性收费制度
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后,周边餐饮、住宿收入增长 300%,印证了 “以流量换增量” 的可行性。古镇可尝试 “核心景点收费 + 外围免费”,或推出 “居民亲友通行证”,平衡商业与民生需求。
结语:古镇的 “门票战争”,该停一停了
当村民用三轮车转运游客、在社交平台传授 “逃票攻略” 时,暴露的不仅是管理漏洞,更是对 “古镇属于谁” 的深层拷问。正如《中国经营报》指出:“古镇不是景区的摇钱树,而是村民的家园,是游客寻找乡愁的地方。”
瑶里事件或许是个转折点。它提醒我们:古镇的价值不在门票价格,而在 “活着的文化”。唯有让村民在保护中受益,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动,才能让古镇真正成为 “来过,未曾离开” 的精神原乡。
配资合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