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
1.诊断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时须为窦性心律(节律可整齐或不齐),且至少出现2个连续传导的P波
2.PR间期逐渐延长,RR间距逐渐缩短,直至脱落一次QRS波群,造成心室脱漏
3.每次仅有1个P波无法下传,造成心室脱漏
4.心室脱漏后的第一个下传P波的PR间期通常缩短
图片
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
1.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图形存在两个或以上P波下传,仅1个P波被阻滞无法下传(2:1下传的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除外)
2.心室脱漏前后的PR间期恒定(正常或延长)
3.RR间期恒定(心室脱漏时RR间期为正常的2倍)
图片
4.心房率恒定是诊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标准
(1)迷走神经兴奋可同时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(尤其是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),因此心房率恒定为诊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标准
(2)窦性心律过慢时通常无法诊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,增快心室率有
助于诊断
图片
2:1下传房室传导阻滞
1.由于每次只有1个P波下传,无法评估PR间期的变化
2.2:1下传的房室传导阻滞不能简单归于二度Ⅰ型或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
3.80%的宽QRS型2:1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在希-蒲系统,20%阻滞部位在房室结
图片
高度房室传导阻滞
1.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:1的房室传导阻滞
2.表现为3:1、4:1、5:1等
3.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往往是即将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先兆
图片
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要点
1.未下传的房性早搏很可能被误认为房室传导阻滞
2.窄QRS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为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
3.P波脱漏伴有窦性心律减慢(年轻人夜间睡眠过程中常见)时诊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慎重,此现象常与迷走神经张力增强有关
4.并不是所有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均位于房室结,宽QRS型二度Ⅰ型阻滞部位可能位于房室结下
5.二度Ⅰ型与二度Ⅱ型几乎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张心电图或holter报告中,尤其当QRS波形较窄时。因此当出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时强烈提示那些可能的二度Ⅱ型图形为PR间期增量减小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
图片
案例分析
Case1:
图片
图A:典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,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漏
图B:在心室脱漏前PR间期变化不规则,在延长的过程中伴有缩短,为不典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
Case2:
图片
图A:心室脱漏前的数个PR间期恒定,心室脱漏后的第一个下传P波,PR间期缩短,为不典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
图B:为典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, PR间期固定,每隔5个心动周期出现一个心室脱漏
Case3:
图片
图A:心室脱漏前PR间期恒定,但心室脱漏后的PR间期轻度缩短(30ms),为不典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
图B:既往将心室脱漏后的PR间期缩短20ms以内认为是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,目前则将其视为PR间期缩短较小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
Case4:
图片
诊断:窦性心律,左前分支阻滞(电轴左偏),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,双分支阻滞
分析:此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(3:2下传)及2:1下传的房室传导阻滞,PR间期在心室脱漏前后均恒定
Case5:
图片
诊断: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
分析:心室脱漏前PR间期固定,未下传P波的频率(72次/分)慢于下传P波(100次/分),心室脱漏后的PR间期较脱漏前缩短(与迷走神经作用有关)
Case6:
图片
诊断:二度房室传导阻滞
分析:心室脱漏前PR间期固定,心室脱漏后未见后续QRS波形,无法评估后续PR间期,故不能诊断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合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